2019-12-30 來源:新京報網
《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20》今天發布。綠皮書預測,“十四五”時期,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將全面影響勞動力市場。根據課題組研究估算顯示,新技術應用對中國制造業普通勞動力崗位替代率為19.6%。
綠皮書稱,人工智能技術能彌補中國勞動力供給短缺、提升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機器人、人工智能將替代傳統常規工作任務和工作崗位,從事“可被編碼”的重復性工作任務的工人最容易被替代。
不過綠皮書也表示,機器人對于普通工作崗位存在替代效應,但并不會帶來突出的“就業破壞”效應。根據課題組研究估算顯示,新技術應用對中國制造業普通勞動力崗位替代率為19.6%,但同時增加了認知和技能水平較高及“人機協作”操作和管理服務的工作崗位需求。
機器人和AI是“自動化”的新階段,更強調人機協作的關系,并非完全“機器換人”,新技術使操作技能更易掌握,低技能工人不會被直接淘汰,主要在企業內部完成崗位轉換。
機器人、AI的使用會增加中國制造業全部勞動者的平均工資收益,但人力資本水平高、技能要求高的崗位和職業獲得工資溢價更高,新技術采納帶來的技術溢價增加了不同技能和職業之間工資差距擴大的趨勢。
綠皮書認為,新技術變革下,勞動者需要的不再是單一的專業技能,需要認知能力、溝通技能、社會行為能力以及語言和計算機等操作技能的組合。因為非重復性任務要求勞動者具備分析技能、人機關系處理技能或者對靈敏性要求很高的手工技能,比如團隊工作、關系管理、人員管理和護理工作等,對從事這些工作的工人,機器人可以發揮輔助作用。
綠皮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